85名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组成的环境资源界别,3月5日下午第一次进行小组讨论时,就有差不多3/4的委员发言。一圈下来,从自我介绍到审议政协常委会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委员间大多已经相互了解。
环境资源界别是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立的,也是时隔30年后,全国政协再次增设委员界别。
全国政协委员、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童金南是连任的委员,过去5年,他是科技界的委员。他回忆说,上一届,他所在的小组讨论时,有人谈环境,有人谈数学,还有人谈军事,毕竟科技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这几天,童金南有不一样的感受,虽然环境资源界的委员有的来自政府部门,有的来自学界,还有的来自企业界,但大家的讨论都紧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等话题。
童金南的感受或许正应和了环境资源界别设立的初衷。据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介绍,新设环境资源界别,旨在为相关专业背景的委员履职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新设环境资源界别释放了强烈信号,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85名委员的同与异
开会前,谷树忠就认真研究了自己所属环境资源界别的人员构成。他也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一个5年,他“隶属”于经济界。
谷树忠说,85名委员绝大多数是长期从事环境资源研究、教学、管理以及经营等领域工作的代表性人士,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另有多人是来自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官员,还有多人是从事油气矿产等资源经营的央企负责人。
“新设置的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其环境资源专业背景较以前显著增强。”谷树忠说,这将有利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更专业地开展工作。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是九届全国政协开始设立的专门委员会,谷树忠说,当时设立这个委员会不仅彰显了人民政协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人民政协深入研究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谷树忠也认为,过往的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委员来自多个界别,委员的专业背景也复杂多样,会影响讨论、研究的专业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的背景下,确实需要委员们的专业背景有较高的趋同性。
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们都有环境资源背景,但来源却十分多元,这样的构成,也有利于从多维度来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参与了我国生态红线保护划定的工作,他最关心红线划定之后成果如何运用。他在这几天的小组讨论中感受到,来源多元而聚焦资源环境的委员特点,可以让委员之间产生更多的相互启发。比如,同组讨论的委员中有一些来自能源企业,他们讲述的有关能源企业的布局、绿色发展思路,有助于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委员对企业产生更深刻的了解。
高吉喜也是一名生态专家,他说,一起讨论的委员中,有不少来自其他部门的专家,大家会介绍一些调查结果、研究数据,不少成果虽然平时也可以从学术期刊上看到,但这样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更有深度,更利于拓宽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也是老委员,上一届他参加农业界别的讨论。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对不少问题的认知,大家有点像盲人摸象,缺乏一个打通的机制。现在环境资源界别把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士聚在一起,很多问题可以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再加上调研、提案,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85名委员中,既有来自中央部委的,也有来自地方环境资源部门的。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在他看来,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别,可以从全局上聚合国家和地方的建议意见,让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话题的讨论、研究更加体系化、科学化。
话题越来越密,问题越来越细
85名委员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重点工作的8条建议中,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建议成为讨论的高频次话题。
童金南说,委员们讨论的问题都集中到了环境资源领域,从煤电到新能源,从大气污染治理到水利工程,“话题越来越密,问题越来越细”。
他记得,开会第一天,只要有人起了一个话头,下一位委员就自然而然地接上。有时怕举牌申请发言轮不上,遇到了重要的话题,会场上代表委员抢着开话筒,讲想法。
有委员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生态环保的表述,放在了以绿色发展为“大帽子”的章节。高吉喜说,这充分释放了一个信号: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绿色发展。不能就污染治理谈污染治理,要做好空间布局、优化能源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只有打出一套涉及多个层次发展方式转型的组合拳,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以绿色发展为讨论主题,85名委员都有厚实的真知灼见,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建议的重点工作都有多层次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黄润秋是生态环境部部长,两会前,他不打招呼,直接从北京奔赴河南多地,一举抓住了多家违法排污的企业。在小组讨论时,他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建议,生态环保领域应进一步加大部门和地方在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协调和推动力度,对企业违法违规、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朴世龙建议,要夯实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科学基础,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观测和预警能力。
以往,能源企业的负责人大多在经济界别,他们的话题大多围绕企业发展,但当他们在环境资源界别参与讨论时,话题紧扣“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发展核能,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核电。
煤炭企业一直是污染的“贡献大户”,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赵建泽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未来,企业要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绿色生产,强化焦煤清洁高效利用。
“加的微信多了”
老委员谷树忠研究了近10年来各级政协委员的提案,他发现,生态文明领域的提案始终占据较大比重。以全国政协为例,每年全体会议期间委员提交的生态文明领域的提案占到全部提案的15%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超过20%。
“这反映出政协委员对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谷树忠说。
撰写提案是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在首次小组会上,不少老委员都讲述了自己写提案的心得:“无调研,不提案。”
余国东也是一名老委员,他在上一届提交的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提案还获评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今年,他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准备了5份提案,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税、生物多样性保护、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监管,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等。
他说自己专门就船舶对长江等内河造成的大气污染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随着运力的提升,船舶污染加剧。他提交了“关于加强内河船舶相关大气污染监管的提案”,希望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内河船舶污染防治落实落地。
高吉喜的提案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关,又有些跨界,他建议,在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加大对濒危动植物药材的替代度、人工培育出与自然界植物药效相近的作物等。这些建议是基于他自己多年的实验提出的。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海洋司副司长胡松琴的提案科技感十足,她建议推动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助力实现碳中和。据她的研究,我国海域的封存潜力巨大,应该提前谋划,超前部署。
童金南是地质研究方面的专家,这次两会,他在思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也提了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建议,设立“长江日”。“可以设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末”。
对未来5年的履职,童金南充满了期待,“认识的同行多了,加的微信多了,以后调研工作可以更多地展开,问题解决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张艺 杨洁 刘昶荣
链接:
环境资源界委员“群聊”说了啥 (cyol.com)
《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1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