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

抗震救灾,地大师生在行动

发表时间:2023-12-25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王俊芳 尚东光)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多省震感明显。

灾情就是号令,学校闻令而动,党委书记黄晓玫、校长王焰新第一时间指挥部署,迅速组织师生展开行动,紧急投入抗震救灾。

上前线,组建“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直奔抗震救灾一线,争分夺秒开展现场调查、勘查等工作,向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等单位提交报告。

固后方,11个教学科研单位,40余名专家组成“科技救灾工作组”,发挥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交叉优势,持续向相关部门发送专家咨询报告,辅助抗震决策。

强保障,迅速准备一批设备物资,确定人员车辆路线和物资协调安排,紧急待命。

送温暖,第一时间发布通知,向受灾同学发放临时困难补助,保障同学们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

12月23日,记者采访了从震区归来的周建伟、张绍成老师,并综合学校各单位相关信息,还原了这场历时不长但紧锣密鼓的抗震救灾行动。

学校党委统筹部署,第一时间开展行动,投入抗震救灾

地震灾害突发,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心谋划,周密安排,带领师生在科学救灾工作中守初心、担使命。

12月19日,学校主动向甘肃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以及相关自然资源厅发函。函件的抬头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都一样,传递的是地大师生在大灾面前的责任与担当。函中写道:“地震发生后,学校高度关注灾情发展,对身处灾区和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人民群众表示最真切的慰问!同时,学校致力于发挥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愿意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需求,尽己所能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为受灾群众提供有效援助。”

12月19日,在与应急管理部、地方政府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取得联系后,学校协调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研究院、高等研究院、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1个教学科研单位,组织多专业、多学科技术力量40余人参与地震救灾工作。

12月19日,成立前方“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环境学院周建伟教授等3名教师和4名博士生,以及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显巨,直奔地震灾区开展地质调查和救援工作。成立“科技救灾工作组”,在校内开展重要数据分析和抗震科技支撑工作。

12月19日,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发出通知,为帮助受灾同学渡过难关,切实保障同学们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受灾学生可随时向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系统开通后,不到一个小时,就为申请补助的同学办好了所有手续,把补助发到了学生手上。后勤保障部、校医院等部门做好了设备、物资、车辆等准备,时刻待命。

12月19日晚,《湖北新闻》播发了我校为受灾地区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的新闻

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向险而行,千里驰援地震灾区

12月19日上午,环境学院周建伟教授带领博士生苏丹辉、侯庆秋、李冉赶往青海省民和县,计算机学院李显巨副教授赶往甘肃省积石山县。12月20日早晨,计算机学院董玉森副教授、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张绍成副教授、博士生方萧楠赶往灾区。

校党委书记黄晓玫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为董玉森、张绍成、方萧楠送行

根据相关部门要求,两队师生在震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青海省民和县金田村汇合。地震后不久,大量泥沙突然袭来,这里的部分民房倒塌或被掩埋。

“稍微晚一点,就进不去了”

周建伟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得知灾情发生,他立刻买了机票前往灾区。“时间非常紧,稍微晚一点,可能就会因为道路堵塞、限行等原因,进不了核心区,高校除了育人,还应做好社会服务,关键时候,必须干在前面。”

“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在救灾现场。左起前排依次是侯庆秋、董玉森、 周建伟、张绍成、方萧楠,后排苏丹辉、李冉

师生们到达金田村后,立刻组织现场踏勘和无人机航飞,进行地质灾害遥感智能判识与风险评价,重点关注灾区地质特征,并向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实施地质钻探钻孔的建议。

现场钻探取样

“从无人机航拍中看到,坍塌的废墟,泥沙冲倒的树木,感到深深的痛心。”

张绍成带有专业测量型无人机,刚到金田村,现场救援队就找他寻求帮助,他们不顾疲惫,立刻开始工作,为救灾贡献力量。张绍成、董玉森通过无人机航飞、遥感技术进行拍摄、观测,回驻地与几位博士生完成了多个断面的无人机应急测绘及地形图重建工作。当天,他们从下午一点,一直工作到凌晨四点。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后方数据组一直配合着前方监测勘查工作。

张绍成老师操作无人机开展勘查

12月21日至22日,专家组在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持续开展工作,勾勒出中川乡重点区域的边界和特征,并完成甘肃地震灾区整体区域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为应急判断和决策提供支撑。

周建伟老师向自然资源部领导汇报情况

专家组指导地质钻探编录工作现场

“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全国各地都来了”

李显巨研究方向为地质环境遥感解译与应用,在应急管理部地震搜救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已连续参与5天房屋震害、次生地质灾害无人机—卫星遥感联合监测与现场调查任务。

李显巨老师在青海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灾害现场

李显巨白天在现场调查,晚上整理数据和出专题图,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1点之后。“我在现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很暖心,天气寒冷,刚开始时看到灾民们住帐篷,也很心酸,这几天陆续建起了板房,受灾群众会得到更好的安置”,李显巨希望尽专业所能,为灾区群众做更多事情。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临近冬至,青海天气寒冷,白天都在零度以下,晚上气温降到零下14度。“穿两条秋裤,都扛不住” 张绍成说,大家吃饭主要靠“蹭饭”,跟灾区群众一起在救助点排队吃“爱心拉面”。因为交通不便,有时要背着包走上几公里,才能到核心区域。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依然干劲十足,斗志昂扬,忘记了疲惫。12月22日深夜,博士生苏丹辉在朋友圈满怀深情地写道:“愿山河无恙,祈国泰民安。也愿我滚烫的汗水,可以为这大地带来暖意”。

周建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次带了几个博士生,就是想让他们对地震这种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更希望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救灾现场

抗震救灾“爱心拉面摊”

师生“战地餐”

突发惊险一幕

踏勘过程中,发生了一幕“惊险”的插曲。天气寒冷,泥土被冻住,看起来很结实。董玉森、张绍成和侯庆秋正在专心勘查的时候,不知不觉太阳逐渐升起来了,冰层开始融化。突然,三人陷入又深又黏的泥浆,他们迅速扑倒,脚步虚踩,蹚着烂泥,脱身出来。“稀泥有两三米深,如果垂直掉进去,就非常危险了。”

侯庆秋博士从泥中脱身

前方师生们的安危时刻牵动着学校的心。党委书记黄晓玫、校长王焰新,以及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始终与前方师生保持着紧密联系。在“抗震救灾前方工作组”微信群里满是大家的关心和叮嘱,“注意保暖”“注意安全”“一路平安”……

12月22日下午,青海抗震救灾前期工作告一段落。根据自然资源和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安排,周建伟一行在提出建议并移交部分技术资料后返回武汉。后续,专家组将继续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对突发性灾害进行研究,提出防范举措。截至发稿时,按照相关部门要求,李显巨目前仍在搜救中心的组织下继续工作。

“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部分师生返回武汉

科技救灾工作组协同联动,为抗震救灾提供智力支持

科技救灾工作组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重点围绕应急测绘、次生灾害研判、遥感灾情评估、灾后重建等方面协同联动,不同学科交叉攻关,共同贡献科技力量。

师生先后撰写地震灾害影响的遥感监测分析报告、构建甘肃地震灾后重建安全格局、甘肃地震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提振信心加强灾后韧性建设推动积石山县高质量发展、关于提升农村自建房抗震能力的管理建议等10份咨政建议,第一时间报送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甘肃省人民政府政研室、新华社湖北分社等有关单位,为前线指挥部应急决策部署和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地大力量。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到舟曲特大泥石流,再到本次甘肃地震,每一次灾情都是集结号,学校迅速响应,组织专家团队,尽锐出击、向险而行,在抢险救援一线践行初心使命,以勇挑重担、一往无前的行动,书写了“地质报国”的最好答卷。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