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

教学课堂搬到野外 大一学生开启地质认知之门

发表时间:2023-03-30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陈华文) 3月25—26日,春暖花开的一个周末,地球科学学院2022级珠峰班35名同学,在马昌前教授、佘振兵教授和王连训副教授的带领下,辗转湖北罗田县和英山县,围绕《地球系统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地质认知实习。班长方博说:“作为地质专业大一学生,第一次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一切都是新鲜的,这开启我们认识地质、热爱地质之门。”

我校地质学珠峰班,是首批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的基地之一,以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并为班级配备了一流的师资力量,制订独特的培养方案,不仅强调大学生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还重视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而野外教学,也是我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以岩石学研究见长的马昌前教授,长期以来就把校园和野外两个课堂紧密结合起来。20年前,他就曾经带领大学生,意气风发来到罗田和英山野外,开展野外教学。这是他多少次带着大学生来到野外,他没有统计过。“培养高起点的地学人才,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必须让他们尽早来到野外,感受地质的万千气象。”他说。

本次野外实习,分两条路线进行,分别是“地大——河铺镇——英山县城”和“英山县城——吴家山——地大”。两条路线上选取了四个点位和一个景区。野外实习中,老师们手把手教学生们辨认岩石、流水作用、岩浆捕虏体、岩层侵入关系、风化层辨识和造山运动等。英山罗田一带,由于大别山远古时期活跃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得地球的内力作用痕迹十分显著。校园课堂教学中,只是看到文字和图片,而在野外,学生们可以用手触摸侵入岩和变质岩,这种学习体验,是校园课堂无法比拟的。

野外教学中,没有椅子可以坐,学生们就坐在石头上。马昌前教授用激光笔代替了粉笔,指着不同的岩石,教学生们辨认岩石的差异。其中,对一块天然露头良好的岩浆捕虏体,他讲解各岩脉之间的关系,讲述亿万年前这里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地质事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大自然中的岩石处于沉寂之中。而佘振兵和王连训两位老师,则把地质常识和地质故事的讲解两者交融,“对于地质专业大一学生,如果只讲授冰冷的理论,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佘振兵说。

老师们对于地质知识,形象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学生们完全忘记了翻山越岭的疲惫,有的在野外记录簿上画岩石素描图;有的用手机拍照记录地质现象。野外教学中,师生针对地质现象,进行交流讨论,时而传来爽朗的笑声,小鸟们也在师生身边叽叽喳喳凑热闹。“野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面对自然界中的地质现象,能活灵活现地讲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质的乐趣,还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将今论古的地学思维。”王连训说。

本次实习由马昌前教授带队,学工组黄志炜老师全程承担起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工作。在马昌前看来,在野外,主要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风化壳剖面、河流地质作用、古地震遗迹、人造岩石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层圈相互作用过程,理解人与自然的互馈关系。“将来,学生们还将继续在野外开展更加系统全面的地质实习,在野外大课堂锤炼扎实的专业本领,指引学生攀登地质的珠峰。”他说。

大学生黄晴说:“两天野外教学,我们手持地质锤和罗盘,采集岩石标本,初步用地质专业思维认识自然,这是一次美妙的地质之旅。”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