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

70件校友捐赠的藏品:浓浓的地大情怀助力地学科普

发表时间:2022-12-10     点击:次     编辑:张冰

校友捐赠藏品展现场 葛文靓摄

地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燕 李富强 隋吉祥 刘安璐)南极火山熔渣、地衣标本,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的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点位标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岩石化石标本……近日,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逸夫博物馆“校友捐赠藏品展”开展,现场展出了70件珍贵的藏品。在每一件藏品后面,都有着地大人70年来“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在地质报国的征途上孜孜以求的动人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报告还要求,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面临新时代新要求,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逸夫博物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科普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凭借学校70年的办学积淀,瞄准地球科学前沿,不断创新展陈手段、深化展陈内容,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科普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一颗“金钉子”敲开国际地层研究的大门

在“校友捐赠藏品展”,一块不起眼的灰岩的标签引人注意。仔细一看才知道,它是由“全国最美教师”、1952级校友殷鸿福院士团队的张克信、吴顺宝、童金南教授等1996年捐赠的。

虽然其貌不扬,但它正是产自浙江长兴煤山的二叠—三叠系金钉子剖面的点位标本,是地球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的标本。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点位标本 李富强 摄

1993年,殷鸿福教授当选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组长,他带领吴顺宝、张克信、童金南教授等人,经过艰苦的探索,确定了浙江长兴煤山为首选界线层型候选剖面。2001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会议正式确定中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这颗“金钉子”,被认为是我国地质学可载入史册的突破性进展。今年10月,浙江长兴“金钉子”地质剖面入选首批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

“作为地大首届学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普通教师到校长,直至退休,我伴随着地大的诞生和成长一起走过了整整70年,地大培养了我,我理所当然要回报地大。”殷鸿福院士说。2002年,殷鸿福金钉子奖学金设立,至今捐赠奖项总额超过110万元。

5块标本揭秘3位地大人的南极之旅

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之一,最低温度超过零下80度。由于冰层覆盖和人迹罕至,南极大陆的地质活动鲜为人知。但是,“校友捐赠藏品展”展出的一块火山熔渣却显示,南极的火早已存在。

校友金庆民到南极(图片来自网络)

这块火山熔渣标本正是由我校1961届校友、著名地质学家、全国劳模、我国首位深入南极腹地考察的女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金庆民1992年捐赠的。

1961年,大学毕业的金庆民毫不犹豫地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写下“新疆”二字,成为哈密地质队的第一位女队员。在她三十多年的地质研究生涯中,有二十多年是在新疆戈壁滩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度过的。

1986年至1990年间,金庆民曾三次深入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在南极期间,她历经艰险,获得多项科研成果,首次在南极文森峰发现较大规模的铁岩系及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铁矿,填补了文森峰山区几项地质学研究的空白,为提高我国对南极研究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金庆民应邀回母校讲学。在参观了学校博物馆后,她向博物馆赠送了她从南极采集的一块火山熔渣标本、一块玄武岩标本,国外一直有人要高价购买这些珍贵的标本,她都没有卖。

和金庆民一样,对南极科考情有独钟的地大人还有1981级校友、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邓世坤教授,1987级校友、广州大学郑先昌教授等。

邓世坤(左)在南极埃默里冰架科考 屠傲凌 供图

邓世坤捐赠的南极地衣标本 李富强 摄

2002年11月,邓世坤随同中国南极第19次科考队先后到达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然后从中山站乘直升机到达东南极的埃默里冰架,在冰架上工作了三十多天。科考队采用地质雷达对冰架结构进行了探测,确定了冰架的基本结构情况,并参与了冰芯钻探工作。整个科学考察活动为期四个半月,邓世坤也成为我校第一位到极地科考的教师。从南极回来后,他把精心找到的一件地衣标本和一件石榴石斜长伟晶岩标本捐给了博物馆。

郑先昌校友(左)在南极中山站工作 受访者供图

郑先昌校友捐赠的风蚀构造片麻岩标本 李富强 摄

在“校友捐赠藏品展”,还有一块风蚀构造片麻岩标本,它同样产自南极,是由郑先昌博士2005年捐赠的。2004年10月,我校1987级校友郑先昌博士随中国南极第21次科考队赴南极,进行为期5个多月的科学考察。在南极期间他对我国两个站区冻土及建筑物冻融危害进行全面调查,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地区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同时,由他提出的利用“钢梁基础+地锚加固”的方法,在南极中山站实验取得成功,使我国南极站区首次利用风力发电,为南极站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块钙化木讲述地大人为国寻找战略能源的故事

“希望这几块标本能在博物馆展出,用于地质教学和科普教育。”在“校友捐赠藏品展”展厅中央,有一块来自中侏罗世品相极好的钙化木,它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神山沟,由全国模范教师、资源学院焦养泉教授捐赠。

焦养泉教授在“校友捐赠藏品展”讲述钙化木的发现过程 徐燕 摄

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是硅化木,唯独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带以钙化木居多,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另外,该区还蕴藏着世界级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床,赋存于钙化木产出层的下部。能找到这块钙化木标本,离不开焦养泉教授二十多年来在砂岩型铀矿勘查领域的艰苦探索。

铀矿是涉及国家安全的紧缺战略矿产资源,也是重要的非化石“零碳”能源资源。1999年,焦养泉教授率先组建了盆地铀资源研究团队,先后在我国北方的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松辽盆地、巴音戈壁盆地、伊犁盆地开展了系列偏重铀矿勘查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创建了“铀储层沉积学”理论技术体系。在数个万吨级至十万吨级的砂岩型铀矿床(田)的勘查预测和系列找矿突破行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悉心培养的研究生,也成为核工业地质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佼佼者,被业界誉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019年,焦养泉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首次登顶珠峰采集的标本献给了母校

作为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冲顶小组成员,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荆楚好老师”、海洋学院陈刚教授全程参与了中尼珠峰高程测量这一国家任务。

陈刚教授(右)在珠穆朗玛峰采样 受访者供图

陈刚教授长期奋斗在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科教工作第一线,曾参与过汶川地震科技振灾,学校组织的全球“7+2”登山科考,在珠峰地区开展了10余年的地壳运动监测工作,为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及全球地壳运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22年4月30日上午,他与儿子陈李昊,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陈刚教授捐赠的岩石标本 李富强 摄

回校后,陈刚教授把在珠峰地区采集的2件菊石化石标本,和分别在海拔5200米处、8600米处和8700米处采集的岩石标本捐给了逸夫博物馆。

他说:“珠穆朗玛峰亿万年前曾是沧海桑田,这些标本是非常直观的地质教科书,放在博物馆能更好地发挥科研价值。”

校友吕新彪捐赠的磁铁矿晶簇标本 李富强 摄

自我校建校以来,西藏科考一直是学校科研的重要领域。在“校友捐赠藏品展”,还珍藏着一块学校西藏科考队岩石组1981年捐赠的斜长玢岩标本,1985届校友吕新彪捐赠的磁铁矿晶簇标本,师生、校友们科考的足迹从喜马拉雅山到雅鲁藏布江,从藏南到藏北,用现代地质科学的理论和手段取得了累累成果,使中国地学界在世界青藏高原研究领域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重要的力量。

致力乡村振兴战略,海林檎化石落户武汉

海林檎,一种原始的有茎棘皮动物,体似林檎(沙果),又因海生,故名海林檎。如今,数块由冯庆来教授捐赠的海林檎化石,静静地躺在逸夫博物馆的展柜里,向广大游客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4.6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也是中国海林檎的故乡。今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和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施甸县何元乡获批“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成为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

冯庆来教授(右一)带领学生在何元乡勘查化石资源 受访者供图

冯庆来教授捐赠的海林檎标本 李富强 摄

2019年以来,我校开始定点帮扶施甸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长期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的冯庆来教授带领古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帮扶团队,深入何元乡开展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挖掘地学科普研学特色和潜力。经过对施甸县全域勘查,发现并证实该地区具有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完整的包括海林檎、环海林檎、海百合、腕足、珊瑚等10类化石在内的化石生物群落。团队编制完成的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建设方案和系列地学科普产品,为施甸县地学科普、研学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张研校友捐赠的腕足类化石标本 李富强 摄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友们把青春的干劲奉献给基层,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心始终与母校连在一起。2021年3月,远在西安的1957届校友张研,将她在野外工作近四十年采集的一批腕足类化石标本捐给了母校。她一再表示,把自己一生收藏的化石标本捐给母校,希望这些化石能够为母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多做贡献,真正实现它们的价值。

心怀母校,海外校友不远万里送来珍贵标本

刘光华校友向逸夫博物馆捐赠陨石标本 王俊芳 摄

丝光沸石、自然铜、硅孔雀石、巨晶沸石、针沸石、赤铁矿富铁矿石……在“校友捐赠藏品展”现场,数件来自海外校友捐赠的标本令人好奇。

2022年11月,“世界矿物精品展”开展 刘光华 供图

捐赠丝光沸石等标本的刘光华,正是1978级研究生校友,他长期致力于矿物标本收藏、藏品科普教育传播及地质藏品保护工作,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2018年11月,他提供了近300件中国特有的精品矿物晶体,在逸夫博物馆举办“自然瑰宝 大美中华——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几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与师生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11月,他又提供了近30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矿物晶体,在逸夫博物馆举办了“世界矿物精品展”,并将长期展览下去,为师生与游客提供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矿物宝石资源的窗口。此外,他还向母校捐赠了矿物与陨石标本近50件。他说:“在海外工作生活近40年,非常感谢母校的教育和培养,我要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家乡和祖国!”

校友胡昌铭捐赠的硅孔雀石标本 李富强 摄

“70年的艰辛70年的奋斗,70年的创业70年的硕果,我们地大人从来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70周年校庆前夕,远在美国的1964级校友胡昌铭为母校送上深情祝福。2006年,他将在美国搜集到的一块自然铜标本和一块硅孔雀石标本带回武汉,亲手捐给了母校。

王光宇校友捐赠的太平洋深海锰结核标本 李富强 摄

此外,我校的师生、校友还利用出差、访学等机会,将在海外千辛万苦得到的矿物、岩石标本捐给母校。1984年,陈森煌校友将产自希腊特圣格里的一块致密块状铬铁矿标本、一块豆状铬铁矿捐给了母校;1987年,王光宇校友将一块采自太平洋深海5050米的锰结核标本捐给母校;1992年,1952届校友游振东教授、1982届校友桑隆康教授将一块产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橄榄岩标本捐给了母校;1997年,马力校友将一块产自澳大利亚西澳帕拉伯都铁矿繁荣赤铁矿富铁矿石标本捐给了母校;2021年1月,1978级校友马昌前教授和地球科学学院王伟教授将一块采自阿曼苏丹国北部索哈尔地区的红色硅质岩标本捐给母校……每一块标本都承载着海内外校友对母校的关心和祝福,代表着校友们的拳拳爱心。

北京奥运会金牌用玉原石标本 李富强 摄

北京奥运会金牌、铜牌用玉原石,小秦岭地区岩石薄片,贵州新铺鱼龙、震旦角石、海百合、三叶虫、菊石、鹦鹉嘴龙、凌源潜龙、狼鳍鱼、横宽秦岭虫等化石标本……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海内外校友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了大量地质标本,无偿捐赠给了母校。

副校长赖旭龙表示,校友们向母校捐赠的珍贵标本,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教学功能,也具有很好的科普功能,寄托着海内外校友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恩和敬意,生动诠释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

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少不了一批优质的教学标本;一流博物馆的打造,离不开积极响应母校召唤的校友们。白马过隙,七秩荣光。校友们充满爱心捐赠的标本,背后的故事精彩纷呈,这些标本仍在为师生、社会公众普及和传播地学的奥秘。(编辑 孙彦钦 审稿 陈华文 )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