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博文 罗文旭 张愫恒 赵文静 摄影 王俊芳 赵婧萱 江玲 罗金刚)11月6日,我校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学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宜居地球: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探讨宜居地球的重大挑战、研究型大学教育的使命担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论坛由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哲敏院士主持,20余万人次在线参加论坛。
校党委书记黄晓玫教授对参加本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她说,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与文明,但是能源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重大灾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交融对话,分享智慧、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此次论坛汇集中外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等重大课题,对于大学更好地肩负起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她表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蓝图,中国将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特征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武汉)愿以此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为契机,与世界各地的高水平大学互学互鉴、协同创新、共同努力、积极作为,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自国内外的13位嘉宾紧密围绕论坛主题,分别阐述了中外大学在创新生态、国际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教授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为题,作论坛主题报告。他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紧抓好的重要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以《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思考与探索》为题,分析了石油大学在世界能源转型、双碳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介绍了构建符合学校特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融合育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强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思路、举措与成果。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校长Holger Hanselka教授表示,当今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他希望进一步与中国高校搭建一个双方共赢的合作平台,深化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多元办学,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
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教授作了题为《提升创新生态的几点思考》的报告,阐述了如何建立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生态,以及怎样更加有效地推动知识的增长,指出自下而上的学科交叉是产生科学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有效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教授介绍了华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的建设情况,学部以“服务需求、凸显高峰、深化改革、创新协同”为总体建设思路,紧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聚焦国家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大使命和需求,力争搭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校长Sakkie Pretorius教授指出,麦考瑞大学在联合培养、合作交流方面和中国高校有着悠久和扎实的合作基础,他结合中澳地学合作交流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合作设想。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教授表示,在大学从管理向治理的跨越中,信息化具有特殊优势和广阔空间,是大学治理的关键变量。在这一转变的具体实现中,高校需要以数据为牵引,通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数据融通,打造高校治理新生态。
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北京)校长孙友宏院士介绍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北京)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占高地、上高原、攀高峰“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强调要聚焦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前沿科学问题,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体系,统筹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装置、大资源平台、大自然文化、大校区建设”等“七大”建设工程,巩固和扩大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奋力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作了题为《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思路与举措》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扎根祖国西部办学的经验,表示要充分发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区位优势和“地矿油核”优势特色,依托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珠峰人才计划”“珠峰大科学计划”,努力形成“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斯坦福大学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执行院长Scott Fendorf教授回顾了中美高校在高水平科研合作领域取得的成绩,并结合论坛主题,对中美高校在科研领域的高层次高质量合作提出了展望。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孙占学教授分享了东华理工大学创新核地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介绍了针对当代研究生投身核地矿行业的理想信念不易树立、单一学科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核地矿事业新发展和核行业科教产教融合不易等难题,创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核地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校长Norah McRae教授提出,研究型大学应注重授课与实训并重,介绍了滑铁卢大学在“‘带薪实习’和‘工学结合’中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中的实践经验,并指出高校培养的是思考者而不是工作者。这些思考者需要具备从学术项目中扩展和转换专业知识的能力;需要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反思的能力;需要具备善于建立关系的能力;需要具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在“工学结合”方面的世界领先者,滑铁卢大学正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校长王焰新院士作了题为《宜居地球:重大挑战、大学使命与地大探索》的报告,指出大学使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创建宜居地球面临一系列挑战,大学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交汇点,要勇担使命,追求学术卓越,寓教于研,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要建设生态型大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优化创新生态格局,塑造大学精神,深化对外合作。他认为“共创宜居地球、共建美丽中国”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交汇,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武汉)正以此为主题,清晰定位、坚定选择、聚焦使命、务实行动,在学科布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引领等方面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最后,中外大学校长围绕大会主题,探讨了新时代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以及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共同发展。在参会的中外大学校长和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论坛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倡议中外大学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立足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充分承担起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责任,共创美好未来。
大会合影
本次论坛,中外知名大学校长云聚线上,共同探讨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编辑 赵婧萱 审稿 魏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