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 公共管理在中国是一个倍受瞩目和迅速发展的领域。2012年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学院)成立以来,秉承“追求卓越、以质图强”的发展理念,在师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获得B+,在143所参评学校中进入前20%行列;成功申报“资源安全与管理”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018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申报;2019年,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大型国内国际会议的有序举行,都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学院在本学科领域的声誉与影响。
强化学科资源统筹完善交叉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政府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动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学院前身是于1986年成立的武汉地质学院社科部。2012年7月,原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和法学系、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合并组建公共管理学院。
二十年青春逢盛世,肩负使命勇担当。近二十年来,公管学院已兼备管、法、工三大学科门类,致力于“卓越公管、开放管理、和谐公管、幸福公管”建设。2006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学院现设有3个系:公共行政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法学系,2个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和J.M教育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现有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2020年招生)和应急管理(2021年招生)6个本科专业,公共管理领域的自然资源管理特色突出。以“努力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政治思想、法治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技能,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使命,已形成高质量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国际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42人、硕士研究生573人、博士研究生105人、非全日制MPA研究生528人、海外留学生59人。
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推动下,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已成为常态。公共管理学科遵循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已形成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成果共享、组织协调有序的学科发展新局面。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院兼备管、法、工三大学科门类的优势,以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重大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为抓手,深化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已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应急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法学等专业共同提升行动计划,全力促进管工渗透、法工结合、管法融合的多形式交叉,努力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以交叉学科学位点建设与湖北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为契机,分别设置了“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与“资源环境安全与管理”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在强化学科资源统筹、打造学科交叉育人平台、完善交叉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重大项目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公共管理学科跨越式发展路径
公管学院鼓励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学研究团队,学院教授和优秀副教授牵头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组建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学院统筹摸底布局,已经初步确定6个重点科研团队、3个特色科研团队、3个培育科研团队,匹配相应资源。在生态文明研究院、自然资源智能管理、智慧社会治理等前期酝酿的基础上,以教授牵头、全院支持的形式申报实验室、研究中心和智库平台。
学院牵头“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参与“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两个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2013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新增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交叉学科学位授予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于2018年入选荆楚卓越协同育人计划,于2022年入选湖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专业排名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分别位居全国第7、第25和第28位,均被评为A类专业;法学专业、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和应急管理专业排名不断提升,获评B+专业。
应急管理专业政产学研会
去年,恰逢学校“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开局之年。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将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和学校重大文科建设项目契机,提早谋划,超前定位布局学科发展,对接学校新一轮“双一流”项目布局优化,进一步明确专业和学科发展路径,凸显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治理、应急管理、数字公共治理、资源环境法治等特色,着力构建公共管理特色学科体系。
加强党建引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公管学院是地大最年轻的学院之一,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沐浴着共和国发展、复兴的阳光雨露。公管学院实施“人才强院计划”,外引内培并举,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二十年不忘初心,勤耕耘春华秋实。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0人,教授、副教授占比82%,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湖北省“最美社科人”等一批知名学者,同时拥有连续6年在学校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排名前10%的优秀教师。
开展模拟法庭“沉浸式”教学活动
在师资建设方面,持续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利用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以特任教授和行业优秀人才引进为首选,大力引进海外优秀青年和高层次人才,完善专职科研岗和博士后制度,扩大专职科研和博士后人才队伍规模,做好支持培育。学院教授团队、各系负责人做好人才引进推荐工作,院班子成员实行专业负责制,负责专项经费支持、专项经费奖励。学院积极谋划、精准发力,加大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出台《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基金制度》。学院利用多种途径、平台加强引才工作,承办“国际青年学者地大论坛”分论坛。
公管学院组织了系领导班子公开选拔,采用现场阐述工作思路、群众现场打分评议等方式,选拔有能力、有信心、有意愿、群众公认且能带领本系学科快速向前发展的老师进入系领导班子,让新提拔的干部能“德配其位、才配其位”。
公管学院制定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并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岗聘和考核的首要条件,以更好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院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科研工作者评选,依托学校研究生良师益友、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师德师风模范、十佳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引导学院教师向先进看齐。先后多位老师获评“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和“研究生良师益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公管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统揽全局,坚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中心任务,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全方位、全周期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热爱、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使命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推进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基础理论学习和能力素质教育,以“三全育人”为抓手,构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走近时代先锋”大赛
公管学院特色活动“走近时代先锋”已连续举办十四届,学生亲身演绎时代先锋人物的先进事迹,已经成为学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党建思政活动的生动平台。
公管学院积极打造课堂教学、道德实践、学院文化、制度约束等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构建学院学科、科教、产教“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遴选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锻炼学生全方位能力素质。此外,为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在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长,学院制定《米兰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并配套开发导师、团队、班主任、辅导员、教辅人员全链条育人管理和绩效评价系统,即将在所有本科生中全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
近五年,学院获评省级“活力团支部”1个,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5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省第十三届“挑战杯 ”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一等奖等。
公管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全面建成了高质量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国际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在校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330 余篇(SSCI/SCI 索引论文120余篇)。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达 100余人次。学生先后荣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优秀论文奖、全国土地资源优秀论文一等奖、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年会一等奖等奖励。在社会实践方面,涌现出以省级优秀团队“方圆大地”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以留学生大明为代表的抗疫先进事迹得到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学科竞赛方面,每年组织近 20只队伍参加国土空间规划大赛、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不动产估价大赛等全国性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本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年均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服务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95%,就业工作岗位专业相关度高于90%,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100%,每年有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获得升学、出国、考取公务员的机会。众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黄文娟,“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郭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代表唐小平等全国先进模范;奥运会冠亚军高凌、黄雅琼、郑思维和多次登顶珠峰、巅峰科考使者德庆欧珠等体育健将;还有龙运雷、郭林、陈波等优秀企业家。
着力引导科学研究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增长
公共管理学科不断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学术创新和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引导科学研究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增长、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学科科研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自然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十三五”期间,公共管理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20余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项),经费总金额达94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达5400余万元,占科研经费总金额的57%),专任教师年人均科研经费达到35万元。学科科研经费总量、纵向科研经费及其占比在全校社会科学类学科中名列前茅。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2项。公开出版《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鄂西北农村文化调查》等学术专著20部,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SSCI/CSSCI/EI/A&CHI/CPCI检索论文210余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9次,举办学术论坛(名家讲座)百余场。
近五年来,学院共新增科研项目308项,年均到账经费2430万元,总额达1.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社科基金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7项。发表科研论文 489篇,其中T1—T4共计233篇。出版专著24部、教材13 部,科研获奖共计64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
公管学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学院邀请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学者到学院公管大讲坛,进行学术交流。承办湖北省公共管理学会2017年年会、第十七届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发展地理学学术年会”等一系列学术年会。
公管学院承办2019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国际会议
公管学院与自然资源部武汉督查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中地集团等签订多个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国土空间规划青海实践基地,建立青海核工业地质局、崇道律师事务所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器有限公司等公司高层担任MPA校外导师。学院还与乔治·梅森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8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交流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授予境外学生学位92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沿,科研项目经费在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中名列前茅,科研获奖成果丰富,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具有突出的学术贡献与显著的社会价值;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湖北高质量方面取得一系列有显示度的突出成绩。
发挥学科优势作用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湖北高质量发展布局,在智库建设、政策咨询、服务地方等方面积极作为。
“十三五”期间,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土地优化配置、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应急管理、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20余次,被中央、行业、地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面报道150余次。
在科普宣传方面,本学科教师编著的《恩施大峡谷的故事》《神农架地质旅游指南》等多本科普图书入选省部级优秀科普图书,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力;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本学科教师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成员,胡守庚团队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任,向国务院扶贫办、各省(区)提供评估报告几十份并被采纳,评估成果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学校获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方世明、杨剩富、童陆亿等多人次获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在“长江大保护”本学科教师所主持湖北构建“共抓长江大保护”体制机制的研究成果,得到湖北省委领导批示,并被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采纳应用;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本学科教师主持的自然资源部“多规合一”试点项目(“鄂州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为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发挥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势,主动建言献策。胡守庚教授挂职期间结合科研和实际工作,负责宁夏耕地保护、低效用地再开发、人地挂钩、土地政策参与精准扶贫等重要政策(法规)的起草工作,直接助力政府决策;向敬伟副教授在学校对口扶贫的保山市施甸县工作期间,在教育扶贫、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学院获评校“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个团队获评校级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团队。
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办“送法进矿山”活动在黄陵矿区举行
2009年,我校和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法律事务中心)共同创建了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成为自然资源系统内首家人文社科类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自然资源法治化管理为主题,为科学规范制定自然资源法律政策、完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法治国土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参与立法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不动产登记标准体系》《不动产登记常见登记类型规范流程图》《土地立法技术规范》等18项立法成果。同时,实验室通过法律诊所、建立普法微信公众号“自然资源法治”等途径,助推自然资源政策法律的宣传、普及与示范,有力提升社会公众的自然资源法律意识。2021年,实验室获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
坚守使命再出发,任重道远砥砺行。当前,中华民族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公管学院将积极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国家法治中国建设、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聚焦新时代国家治理和全球发展的战略需求,与国内外同行携手共谋发展,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流派,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智库人才,有力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 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 孙彦钦 审稿 曹南燕)